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坚守特色,加强统筹,推动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坚守特色,加强统筹,推动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员会

江广融合区是扬州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动能,高标准打造好江广融合区,对于推进扬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规划建设江广融合区。经过持续多年的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东部高铁客运枢纽建成,连淮扬镇高铁正式通车。区域内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功能设施建设和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扬州生态中心、区域交通中心、商务行政中心和科教创新城已初步展现。江广融合区建设成效显著,但对标世界一流,仍需进一步强化特色,加强统筹,加快产城融合,高质高效推进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

一、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力度有待提升。规划各自为政,功能定位雷同,三个区域规划表述为:广陵新城打造城市CBD市级商务中心,生态科技新城打造扬州新中心、苏北新地标,江都“三河六岸”地区打造东部副中心。规划滞后于建设需求,区域内可开发建设的用地普遍不足,需要统筹协调。

2、同质发展问题亟待破解。江广融合区范围内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信息产业方面,广陵新城有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创新中心,生态科技新城有扬州软件园;航空产业方面,广陵新城引进了沈阳所扬州院、中航机载等项目,生态科技新城推动了中国航空谷、中航研究生院等落户;现代服务业方面,广陵新城有环球金融城、交通银行(扬州)金融服务中心,江都“三河六岸”地区有金奥中心、江广科创金融中心。在具体政策上,三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政策区别不大,形成同质竞争。

3、招才引智工作仍需加强。国家级产教研基地缺乏,扬州籍人才招引回扬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外地人才招引政策不够灵活,社保、医保等制约较多,人才公寓分配政策门槛较高。

4、配套设施建设尚需完善。东部客运枢纽周边集疏运系统尚不健全,道路配套建设不到位,标准偏低,平交道口多,曙光路因农科所拆让不到位无法贯通,形成断头路。机场与高铁枢纽之间快联快通通道尚未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尚未形成体系。生态科技新城范围内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高端商业住宅等。

5、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江广融合区是淮河入江水道、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世界遗产、大运河二级航道等多重叠加的区域,生态环境特殊而敏感。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无论是全湖送水还是专道送水两种方式都将对江广融合区生态保护提出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推动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强化统筹协调力度,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分区。

面对扬州进入高铁时代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挑战,必须从全局高度系统谋划江广融合区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推进江广融合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江广融合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标准编制江广融合区发展规划,精准对接市“十四五”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有机统一好江都“三河六岸”核心区、生态科技新城、广陵新城规划建设,高起点编制江广融合区发展规划。以高铁综合客运枢纽为核心,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圈层化发展科技产业综合体、现代服务业等,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向核心区集聚。加强市级层面的组织领导,抓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江都、广陵相关区域和生态科技新城的规划进行整合,提高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2、聚焦产业创新,坚守特色,构建更优产业格局。

产业协调是区域融合发展的核心,要找到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定位,明确自身优势与资源,共谋产业协同错位、互补互促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聚焦智能制造、数字信息、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以“高、新、轻”为主的产业。在产业布局上,要优化区域总体产业布局,明确各片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大力培育航空产业,加快构建“双核驱动、板块协同”发展体系,重点支持飞机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以及航空服务业发展,打造飞机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后市场服务基地。加快扬州软件园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软件、人工智能、5G应用为主攻方向,招引知名软件企业入驻。

3、加强服务协同,形成江广融合区聚才引智新突破。

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向发力,将人才招引贯穿项目落地全过程。在承接长三角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人才资源溢出效应上有新突破。突出沈飞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永久性基地、机载系统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永久性基地、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三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我市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优化人才引进各项保障政策,在人才落户、家属安置、就学就医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为人才营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

4、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进展,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北沿江高铁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铁网”,深度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规划建设铁路扬州站与扬州东站的连接线,完善东部客运枢纽集疏运系统,提高枢纽周边路网建设标准,减少道路交叉口平交设置,实现枢纽的内畅外联。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协同推进,加大投入,协同共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助力打造“区域数字一体化”。

提升江广融合区整体承载力,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施江广融合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5、坚守生态底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进一步细化“四控一禁”内容,对廖家沟、京杭大运河、“三河六岸”等重要生态廊道两侧亲水地带宽度和周边建筑高度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大力整治水环境,强化水城融合,在高度重视保护水生态、确保航道安全和泄洪安全的同时,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将水利建设、水上旅游、水上交通等涉水项目纳入江广融合区建设发展的大局。致力打造一座“水”“城”“绿”融合的滨水特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