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秀美乡村,打造生态扬州
建设秀美乡村,打造生态扬州
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员会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自然聚居场所。村庄绿化作为农村生态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绿色崛起的重大举措,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扬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森林覆盖率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民生工程。它对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体现并传承乡村文化、提升城市绿化总体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推进村庄绿化、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扬州市村庄绿化现状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优越的区位气候、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我市村落风貌的多姿多彩。多年来,我市上下坚持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扬州城市形象、提高扬州城市品位的大局出发,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致富农民的现实出发,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我市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来,一大批村庄通过省级绿化示范村、秀美乡村等创建,使我市村庄绿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二、 扬州市村庄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村庄绿化建设形式单一,追求城市化
村庄绿化建设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跟农村产业结构相联系,绿化停留在“村口盖一座亭子,中心搞一个广场,植一片草坪”等形象工程上,盲目效仿城市绿化方式,照搬城市绿化模式,忽视农村的特点及生态功能,强调大景观、特色化,不惜财力、物力、人力,引进外地树种,追求名贵花木,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其结果是投入大、绿量少、效果差、维护成本高,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没有体现乡村简洁而生态、自然而质朴的特色与魅力,失掉了乡村绿化应有的野趣,使村庄绿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沦为一种纯粹的装饰。
(二) 村庄绿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
由于缺乏对绿化工作的宣传、组织与引导以及受自身知识和所处环境的影响,村民对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植树和美化环境等活动的意识淡薄,总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对栽后的花木随意破坏,特别是在绿化用地于个人生产,生活用地有矛盾时,往往对栽植花木进行恶意破坏;同时也有不少村干部对村庄绿化工作不重视,工作上抱有应付思想,存在畏难情绪,常把村庄绿化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但具体落实不到位,任务完成率大打折扣,导致村庄绿化建设滞后,一些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观念、绿化方案得不到认可和贯彻。
(三) 村庄绿化建设管护粗放,效果不理想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栽后管理是绿化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少村庄都存在“重栽轻管”的现象。由于林业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农户对其投入少,养护不到位导致绿化植物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害,树木长势差,影响绿化效果。往往在,召集环保工作人员或临时聘请工人对绿化树、花台和草坪进行突击剪枝、锄草、松土、施肥。在平常时段,既没制定定期管理维护制度,也较少开展管理维护,浇水靠下雨、修枝靠自然枯枝、生病靠自理,枯死、被损坏也较少人照理。
三、 推进扬州市村庄绿化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功能布局,主打“乡土牌”
有别于城市绿化,村庄绿化有时更需要的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乡土风情。村庄绿化应结合乡村冬日需要阳光,酷夏更需遮荫的特点,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推荐以香樟、池杉、榉树等十大乔木,银杏、柿子、枇杷等十大果树,蜡梅、海棠、木槿等十大灌木为主要栽植树种,辅之如榆、枫杨和芍药、蜀葵等草本植物。保护好现存的楝树、朴树、刺槐、榆树等乡土树种,这些树种树形优美,可以和外来树种相结合,根据植物色相和季节变换搭配使用,实现村庄绿化的丰富多彩,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村庄绿化格局。同时,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对于植物资源丰富、绿化建设较好的村庄,可充分利用其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田园生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如“都市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园”等;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并配置灌、花、草,以形成文化特色景观。
(二) 引导群众参与,共谱“绿化曲”
要加大绿化宣传力度,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变“要我护绿”为“我要护绿”、变政府“独唱”为群众“合唱”,上下一心,共谱“绿化新曲”。政府充分利用“科技下乡”、“3.12义务植树日”等活动能够聚集大众的特点,把它作为宣传平台、科普平台,广泛宣传村庄绿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义务植树意识、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不仅仅是村里的事,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在庭院内外、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同时,要适当考虑村民的合理要求,在开展村庄绿化时,对绿化方案的设计、绿化树种的选择不搞一刀切,充分征求农户的意愿,切实增强村民护绿意识,共同营造“人人爱绿、人人养绿、人人护绿”的良好氛围
(三) 确保多措并举,绘出“效果图”
按照“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沟渠林带化”的要求,推进绿化入村入户,提高村内居民区绿化覆盖率,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建设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的绿色家园。一是按照“有路就有树、有路就有绿”的要求搞好新建道路的绿化,对部分绿化标准不高的道路绿化进行完善和提升;二是在河塘清淤的基础上,对河塘四周绿化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栽植柳树、水杉等耐水树种,并配以花桃;三是积极采用有防护效益的树种,扎实推进土地整理区、各类农业园区、“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田林网建设;四是村台庄组按照“挖掘潜力、见缝插绿、应栽尽栽、不留死角”的要求,组织实施好沿路、沿河、沿庄台的绿化建设。
(四) 加强绿化管护,念好“节约经”
节约型绿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乡村绿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村庄绿化模式要在改善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前提下,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原则,将绿化与村民生活相结合,可在宅旁规划简易花坛,菜畦,由农民自行种植。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原则上不建雕塑、小品、水池和喷泉,水体驳岸不要硬化处理。提倡简朴、经济的绿化模式,提高绿化投资效益,降低建绿和养绿的成本。着力解决村庄绿化中最突出的长期管护问题,各村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林木管护责任制,落实责任。制定可行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大力提倡义务认养制度,公共绿地实行专人专户包干制,庭院及房前屋后实行属地的专户管理,严格做到包管包活。(执笔: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