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现代高效农业三大支撑体系的建议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新农村建设“一号工程”。截至2008年底全市完成199万亩,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偏小,新点、亮点不多,农业基础脆弱、设施装备落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此,强化现代高效农业的三大支撑体系,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行政执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上述三大体系建设向市政府建议如下:
一、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根本在于科技和人才,另一方面科技和人才又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息息相关。为此,建议市政府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1、加大对扬州大学、省家禽研究所、市农科院、市农林局等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力量整合的力度,加快市农林科技中心建设步伐,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扬州大学县市区蔬菜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省家禽所县市区工作站”、“市农科院县市区工作站”的建设。
2、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既要加快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又要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要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尤其要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预测预报体系的建设,实行定人、定期查报制度和病虫情报会商分析、发布制度,提高动、植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预警能力。今后,要把统防统治作为重点为农服务项目。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要花大力气建设专业化的防治服务队,并选择专业大户进行防治服务示范,确保重大病虫害的示范防治和应急防治一步到位。
3、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实施农业培训工程。农民培训要在实用上下功夫,在创业上做文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致富本领。
4、要按照“稳定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的总体思路,强化市县区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实施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公益性服务人员素质,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二、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完善润扬农网和县市特色网站建设(例如江都花木网),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乡镇信息全省网上大联播,建设好农业一线通、农信通等语音、短信平台,积极推广电话、电视、电台、电脑和乡镇信息入户率,并把农民朋友需要的与其息息相关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及时发送给他们。
针对近年来水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等重大病虫连年严重发生,而农民对其防治技术掌握不准,盲目提高防治的频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并加剧了环境污染的实际,建议市政府出面加强协调,多渠道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广播电视预报”开展植物保护声讯服务,把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技术等信息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此外,还要针对近年来推广稻麦油良种的多与乱现象,建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发布制度。
三、强化农林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是农村、农民关注的焦点努力开展好以种子、农(兽)药、化肥、饲料打假执法行动不仅事关广大农民朋友切身利益,而且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农资打假絷地全过程经常处于打不准、打不狠、打不死“三不”现象令人担忧。由于“三不”的存在,诱使了更多的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面对异常严峻的执法形势,农林等监管执法部门必须寻找深层次原因,采取新的措施,提高打假执法力度。
造成“三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执法部门在权利、能力、精力、利益和有效监督方面的缺失。这是由于:一是农资市场分散度高、季节性强,国家不可能配备足够的具有识假能力的执法人员,由于能力、精力欠缺,面对五花八门的制假贩假花招往往一筹莫展,造成打不准。二是打假执法部门不是假货的直接受害者,有的甚至是假货的受益者。水至清则无鱼,打假执法只须将假货控制在农民能容的限度内,万不可让假货彻底消失而断了财路,这是部分打假执法部门的想法。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查不查在我,罚不罚也在我”,造成了打不狠、更打不死了。
对此,必须弥补打假执法工作上的欠缺。建议市政府加大力度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落实人员编制,解决执法经费,改进执法手段,完善执法装备,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努力实现执法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正规化、手段现代化。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抓“五重”,即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季节、重点案件。还要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配合,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