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粮食增产增效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第十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促进粮食增产增效

王敏(扬州市邗江区农委)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粮食生产也打破了“两丰两平一歉”的规律,实现了“十二连增”。然而,在这喜人形势的背后,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却普遍反映“丰产不丰收”,“卖粮难”的恐慌情绪一度蔓延,使得近年来市场稳定且热情不断高涨的情形受到一定冲击,粮食规模化种植前景令人堪忧,农业供给侧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生产看,增产量与提质量未能同步。一是品种结构单一,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目前扬州种植的粮食品种比较单一,低端“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而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如何实现从 “吃得饱”到 “吃得好”的“华丽转身”值得探讨。二是过度追求增产,透支资源与环境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粮食生产喜获“十二连增”,但这往往是以透支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体系还很不健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霉烂变质等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从流通看,卖粮难与高库存矛盾凸显。一是国有粮企仓容不足。因为连续多年启动小麦和水稻最低价收购,“政策市”的主导使得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严重,粮食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导致在库粮食难以顺价销售,不能及时出库。“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格局下,各粮食企业“仓满为患”。二是粮食烘干设施缺乏。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我市插秧机、耕翻设备、病虫防治机械等其他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上升,而粮食烘干设备及配套设施却严重滞后。种植大户因农业设施用地手续问题难以自己配备烘干设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粮食烘干线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即使少量私人投资的烘干设施,但烘干费用偏高,农户难以承受。三是粮食售购标准差距大。由于缺乏足够的烘干设备,部分粮食种植户只能选择人工翻晒,既费时费力,又得到处找晒场,还得“看老天的脸色”。而且由于翻晒时机械损伤会造成部分稻谷谷壳破裂,还会掺入部分杂质,难以达到粮食收储部门规定的质量要求,被粮食收储部门拒收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有时只能按低等级稻谷的价格出售给粮贩或卖给地方小米厂。

    ——从加工看,浅层次与深拓展存在差距。一是初级加工产能过剩。现有的粮食加工企业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还停留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超过15%。大多数的粮食企业仍然存在对科技创新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研发能力低下、粮食深加工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精深加工产品少,副产品综合利用差。三是把脉市场能力不够。一些粮食企业对市场的分析研判能力不足,满足于生产“老三样”,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品种,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和便捷的需求,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实现从“粮”到“食”的跨越。

二、应对的具体措施

    要有效解决好粮食在产供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让“无形之手”更好地引领市场,导航供给,矫正资源错配,优化粮食产品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竞争力,实现高水平的供求平衡。

1、深化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布局。受惯性思维影响,种粮大户多年来一直通过追求高产来增收,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优质健康的农副产品开始走俏市场。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引导种粮大户改变常规的种植模式,通过与粮食加工企业共同合作,种植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大米,做优供给侧,扩大优质稻生产能力和面积,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需求。

    二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土地流转,扶持粮食规模化种植,引导农民以土地参股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率不高、社会化服务难以适从、标准化生产执行不到位、农业监管难度大、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进而实现农民增收。

    三是强化粮食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订单收购,选取优质稻谷品种,打造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走品牌发展之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企业与主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四是试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治地治水治环境,退耕休耕保地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要充分考虑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轮作休耕,不仅可以缓解粮食收购压力,平衡粮食供求矛盾,而且可使得土地在长期高负荷运转后,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创新,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统筹推进仓储设施建设。财政应进一步加大专项补助力度,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改建、扩建和新建粮食仓储设施,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仓型比例,加大对粮食烘干、整理和质检设施设备的投入,将粮食收储能力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积极推动粮食仓储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管理水平,绷紧安全储粮弦,建设绿色生态智能粮库,力争不坏一粒粮。

    二是充分挖掘仓容资源。鼓励多元主体进入粮食收储市场,鼓励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粮食收购。允许种粮大户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设施用地搭建临时库房,增加自身仓储能力;激励农村周边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空厂房、空仓库帮助种植大户临时储存粮食;鼓励农户自储部分口粮,缓解种粮大户仓储难题;试点以粮抵租的行为,减少种粮大户资金流转压力,多措并举挖掘仓容。同时,可给予粮食加工企业采购临储稻谷一定的加工补贴,鼓励加工企业采购临储稻谷。

    三是严格执行收购政策。 政府部门要维护好公平的粮食收购秩序,督促督查收购企业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切实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大对粮食收购秩序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粮食收储部门的收粮行为,坚决杜绝强行插队售粮、卖“人情粮”及吃拿卡要、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自觉接受售粮群众监督,确保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四是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鼓励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放心粮店等开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粮油网络经济,有效拓宽粮食营销渠道,提高供给效率。政府可搭建平台,组织粮油企业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注重品牌引领,放大如“双兔大米”等知名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3、深化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打好健康牌,做到“啥好做啥”不缺位。现有的粮食加工企业要满足现有的城镇化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新期待,不仅要在安全绿色、优质营养上下工夫,更要增加适口方便、层次丰富的有效新供给。积极发展绿色全谷物、有机食品等中高端粮食产品,不断增加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等特定人群的粮食产品供给,着力推动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二是把好市场脉,做到“吃啥有啥”全方位。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产品供给,加快推动主食产业化,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要求,加快推进馒头、包子、米饭、米粉等传统米面制品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主食产品社会化供应能力,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营养、可口的主食产品。

   三是亮出创新牌,做到“需啥供啥”有特色。传统粮食产业要一改以往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从管理提升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上做文章,创意新产品,嫁接新业态,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把产品作出特色、做出口碑,让传统企业“老树发新芽”, 用市场化手段真正打造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龙头引领作用,做大做强地方食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