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农业电子地图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第十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电子地图建设探析

张云松 (扬州市工商局)

摘要:农业电子地图作为一个为农业服务的智能数据解决方案,它是产生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智能通信工具手段的广泛运用基础上的,只有更多的农民参与的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中,最大程度的加大数据的收集,才能更准确地为农民解决“卖粮难”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 数据 公示 共享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讲解放前丰收谷贱,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前些时候看新闻,发现有农民卖玉米难的报道,有记者问官员如何解决卖粮难的问题,答曰:“不要找政府,要找市场。”我看了有些迷惑,从解放前到如今几十年的光景了,几代农民都在找市场,市场到底在哪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市场是建立在对农业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的,市场分析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分工,这是专家的事,不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能干得了的活,当然哪个农民能干得了这活,他也不会当农民。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对市场的认识往往是基于往年这个农产品好卖,或者看到乡邻、熟人种了某个作物利润空间大,便一窝蜂似的跟着种这个作物,可想而知,第二年肯定是市场供过于求,又出现卖难的问题了。所以,找市场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这个命题不错,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市场?通向市场的路有许多条,哪一条才是捷径?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有人提出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指农民、农民群体代表作为一方,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作为另一方,双方签订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订单农业理论上是指农民只管生产,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但订单是在农产品种植前签订的,是一种期货贸易,所以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但也具备不可预期性和风险性。订单履约有一段漫长的生产过程,双方都可能碰上市场、自然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所以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为先找市场后生产,可谓是一种进步。从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订货方抗风险能力较低、诚信度较差、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和误判等现象大量存在,最终损害的是农民的利益。由于订货方的对市场行情的预测不能建立在一个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往往会出现市场预期的偏差,在出现某种农作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订单农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化过剩农产品的问题。实际上在整个农业领域,无论是作为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产品的收购方,都存在着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缺乏预测市场趋势的的信息支撑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解决农业问题的最佳效果是追求一种供需平衡,当然完全的供需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即无限的接近供需平衡是必要的,而达到这种状态的最佳途径是农业的信息化。

    对于农业信息化实现途径我们认为可编制农业电子地图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智能数据平台,或者说一个共享的数据云。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电子地图上,全国每一块耕地的自然差异、天然禀赋,作物的种植情况都能直观的在三维动画中看到。它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收集能够使每个农业生产或销售个体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子集,通过市场数据的模式化分析和运用而服务于实体的农业实践。其实,农业电子地图的智能数据解决方案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智能数据的收集和获取。这些智能数据应该有哪些特点呢?我们认为它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公示性。公示性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来自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以及关于市场行情变化的动态预测。第二个层次是农民将自己的种植作物的品种、数量、规模、长势情况等等自己上平台公示,这种自我公示可分为生产前预公示和生产中公示两种。

    二是共享性。因为这是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每一个单一个体想要获得海量信息服务的支持,首先要成为这个海量信息的一部分,所以就要求每一个单一个体都把自己的信息上平台公示出来,他不仅是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资源本身。

    三是可预测性。对市场行情的准确预测是建立在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公示、共享的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智能分析。我们设想农民在种田之前,先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上网登陆平台,把自己想要种植的作物品种、数量、规模等数据填报上去,或者在平台上所显示的全国耕地电子地图上找到自己的耕地位置,标示上必要的信息,通过数据平台的运算分析,就能得出自已所种农作物是否在一个市场预期的需求量或社会总的采购量之内,或者通过电子地图上所显示的运输距离的远近、土壤与气候的差异等推算出的所种农作物的差异化情况。同样,通过在农业电子地图上的比对,还可以找到市场需求量大但供应量小的、适合自己个性化生产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第三,智能数据应用。我们认为农业电子地图所提供的信息数据不仅对农业种植与收购有用,还对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因为这个平台提供了准确的农业种植数据,为农业机械收割服务者、粮食烘干企业、粮食收储者、农技服务队伍等提供了信息保障,提高市场服务的精准性,避免了盲目性。

    总之,农业电子地图作为一个为农业服务的智能数据解决方案,它是产生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智能通信工具手段的广泛运用基础上的,只有更多的农民参与的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中,最大程度的加大数据的收集,才能更准确地为农民解决“卖粮难”的现实困境。我们常说找市场,找市场是什么意思?找市场就是找市场信息,而农业电子地图就是提供的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服务。

    怎么样搞好这样一个农业电子地图,我们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认识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很可能基于市场供需方面的变化,得出不适宜种某种农作物的结论。我们认为种庄稼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种出来亏损,“谷贱伤农”,不如不种,不种庄稼不是说撂荒,而是休耕,现在的耕地普遍性的存矸超越土地应有的承载能力在使用的情况,休耕是对土地修复的一个必要措施。

    第二,宣传要到位。“要种田先上网,边种田边上网”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种田模式挑战了原先“靠地吃饭,靠天收”的耕作模式,农业的变革需要的是思想的开放,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地宣传,同时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如果能树立一些典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平台的建立与运作。这个方面的事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去做,这样才能保证平台数据的权威性、真实性、服务性。农业电子地图实际是一种政府、农民的信息公示平台,可以借鉴工商部门的“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平台的某些做法。

    第四,扶贫首先要信息扶贫。现在农村中的某些贫困是因为盲目种植导致亏损而引起的,所以对于这类扶贫工作而言,信息扶贫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扶贫是在农业电子地图建立的基础上,为贫困农民提供上平台的客观上的物质条件和主观上应用方法的学习。

    第五,农技、农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转变。农技、农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在基层农村大量存在,他们服务在田间地头和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服务也是农业技术服务的一部分,积极地进行职能转变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为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运用数据平台提供帮助,为提高农业信息化助力。

    农业电子地图的编制和平台的建立与运用是信息化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大数据运用和共享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