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关于发展农村渔光互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选自:第十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发展农村渔光互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张宸,李文静(扬州供电公司)

摘要:建设生态农业、促进能源供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命题。“渔光互补”模式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培植新兴支柱产业,以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双赢、建设新能源为总目标,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以水产及养殖业为主体,集特色渔业休闲旅游文遗体,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具有生态、能源、社会多重收益和巨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生态农业

一、发展渔光互补模式的背景及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继提出并开始执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任务后,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如何建设生态农业、促进能源供应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命题。

    当前,“光伏+”模式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光伏与渔业等农产业的融合实现双赢;坑塘水面及排泥区等未利用地建设光伏,实现治理和利用并举;结合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进行能源互补利用开发,可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1-3)。在合适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打造光伏发电新型技术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光伏项目,不仅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缓解相关地区环境保护压力,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的优势

(一)促进农业升级发展

    近来空气污染呈现逐年加剧趋势,灰霾天数明显增加,城镇环境污染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境内的生态资源优势未得到科学规划和开发利用,还有部分未利用土地亟待改善,实行综合治理刻不容缓。在相关地区如能充分利用当地水产养殖的自然条件,采取渔光互补的新型开发方式,即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用于水产养殖,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农业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二)增加农民财政收入

    当地农民可以采取以土地租金入股的方式,当地政府出资投入建设,政府的资金和农民土地租金均以项目资本金的形式入股,农民可享受政府资金及土地入股所带来的收益,大大提高收益水平。

三、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规划原则及选址探索

    “渔光互补”是利用鱼塘水面或滩涂湿地,支上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在丰富的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创新发展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利用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还能优化地区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并可提高单位鱼塘产量、增产增收,在水产养殖和光伏产业上实现领域共享。结合环境特点,采用“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开发方式,目标是将规划区域打造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光伏先进技术示范、特色水产品养殖、特色渔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基地。

(一)规划基本原则

    1、坚持光伏发电规划与国家经济和能源发展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的原则。2005 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太阳能资源作为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积极鼓励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4)。光伏发电产业的规划和发展需要与国家经济和能源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在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国家经济和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开发地区的太阳能,促进国家各区域经济和能源建设的协调发展,避免对地区电网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

    2、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突出重点,兼顾平衡的原则。规划地区需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光伏电站场址区域基本集中成片,适宜整体集中开发。光伏电站的规划需根据区域太阳能资源条件及其分布情况,按照“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思路,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人为本,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平衡,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光伏发电站发展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低碳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光伏基地各项目规模,加快农业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能源多样化。

    3、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光伏发电规划与建设应符合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环境保护、重要风景名胜保护及不压覆矿产资源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资源开发与电网发展的关系。

    4、坚持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的原则。渔光互补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城乡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双赢。同时注重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和交通相衔接;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二)渔光互补模式选址

    光伏电站的站址选择应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地区自然条件、太阳能资源、交通运输、接入电网、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其他设施等因素全面考虑;在选址工作中,应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与相邻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矿企业、城市规划、国防设施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光伏电站站址选择应利用非可耕地和劣地,不应破坏原有水系,做好植被保护,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并应节约土地,减少房屋拆迁和人口迁移。综上,光伏电站站址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 1、优先选择太阳能资源条件好的区域; 2、优先选择电网接入系统条件较好且电网可吸纳的区域(附近有变电站或输电线路); 3、优先选择适宜成片集中开发的区域; 4、优先选择交通便利,附近有公路、港口或者火车的地方; 5、避开有地下光缆区域以及集中居民点; 6、不影响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军事敏感区和文物保护区; 7、不压覆已查明的重要矿产资源; 8、避开空气经常受悬浮物严重污染的地区,以及危岩、泥石流、岩溶发育、滑坡的地段和发震断裂地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四、渔光互补生态园区规划探索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规划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按照科技先行、规划引领、有序开发的策略,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化、综合性、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2、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以工业化设施养殖和工程化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为主要途径,应用不同生物间隔养殖方式,进行空间布局,阻断病害的传播路径,实现生物营养与能量的共享,达到环境友好的效果。

    3、立足于现实条件,量水定产。依据当地的产业现状、气候、环境和淡水资源条件,对滩涂资源要素进行有序的开发和高效利用,调整养殖产业结构与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方式

    渔业园区通过采取“渔光互补”开发方式,在丰富的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创新发展模式,既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利用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提高单位鱼塘产量、增产增收,在水产养殖和光伏发电方面实现领域共享。渔业养殖宜采用围网养鱼、网箱养鱼和散养鱼相结合的方式。养殖种类可以选择当地市场比较畅销的四大家鱼,也可考虑喜阴的名特优养殖品种,如青虾、河蟹等。

    (二)政农双赢

    光伏基地距离周边村镇较近,经过治理后生态环境质量好,适合打造休闲渔业园区,发展休闲渔业和观光渔业。以渔业、渔村、渔民为依托,以渔业生产、渔村风貌、渔村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为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赏渔业田园、体验渔耕生活、感受渔村文化、品尝渔家美食及其他娱乐休闲服务的休闲旅游场所。

    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在休闲渔业区结合渔业设备、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及当地人文资源,规划设计分级垂钓台、光伏景观湿地、渔家乐、驾船划艇等休闲娱乐项目。休闲渔业把观光、垂钓、餐饮等休闲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光伏基地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进行综合开发,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增加渔业收入,提高光伏示范基地的综合价值。

五、渔光互补模式社会效益

    目前,太阳能发电是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最具开发价值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一,发展光伏项目可以节约常规能源,减少常规能源(主要是火电)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财务收入,提供劳动就业机会等,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能源发展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适当缓解局部地区的能源短缺危机,而且由于其显著的减排效益,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推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光伏开发技术日益成熟,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的大幅降低,适时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可作为地区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也有利于相关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二)改善投资环境

    1、光伏电站的开发可以直接促进电力开发上下游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光伏电站建设是技术含量高的建设工程,可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标志性象征,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与相关企业的外部投资环境,增强他们的投资意向。

    2、项目建设可以改善光伏电站规划场址周边的基础设施,扩大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条件的改善将进一步的促进资本集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规模成片的光伏阵列,将为地区提供另一道景观,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吸引外来投资。

    3、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当地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善软环境,吸引投资。项目建设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为当地带来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设备与高素质的建设队伍。电站建成以后,也将为当地带来现代企业制度,为当地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将有利于当地形成市场经济环境,为吸引外部投资创造条件。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当地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在工程建设期,按照国家有关财政税收法律法规,光伏电站以建筑安装工程为征税对象的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的全部及其它一些税种的部分税收收入,交工程所在地地方税务部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工程建设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油料以及施工用电、用水等均主要从当地或附近相关企业采购和运输,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规划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缓解环境保护压力,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只有立足农业,才能推进 “渔光互补”模式的积极健康发展。“渔光互补”模式在增加农村缺能地区的能源供应量,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好的促进渔光互补模式的发展,根据本文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1.政策激励 我国对光伏产业特别是渔光互补模式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针对性政策,不利于调动养殖从业者的积极性,需要提前制定激励政策。

    2.提高农民环保投资意识 光伏发电在城市已经和常规电器一样随处可见,节能、环保、稳定收益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在农村,农民由于这方面受的学习较少,对渔光互补模式存在较大疑虑,这就使得水面光伏无法顺利推广,需要大力宣传。

    3.银行及政府基金扶持 分布式光伏电站初期投入比较高,如果全靠农民自己投资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低利率贷款支持或乡镇政府机关给予政策上的协助。

    4.加快光伏材料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率 这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需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增加农民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汉元,钟雷,谢伟,等.“渔光互补”在江苏地区发展前景及应用思考[J].当代畜牧,2014(11):94-95.

[2]韩世成,郭常有,蒋村义,等.工厂化水体LED光照沉水植物对氨氮的吸收『J].水产学杂志,2013(4):47—50.

[3]龙昌. “渔光互补”破解光伏电站用地困局[N].中国电力报,2016(1):22—31

[4]王康红.浅谈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承包现场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4(3) :65—71 [5]陆冉.渔光互补电站站址选择的要点[J].太阳能,2015. (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