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选自:第八届江苏九三论坛《科技创新与促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黎寿丰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生态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出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江苏省是农业大省,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都较发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本文结合江苏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提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文明,环境治理
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化农业发展连续若干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而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有很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过去,我国节能减排及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工业,但近年来,随着我省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任务已十分紧迫。
一、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江苏省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营造一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江苏创造了条件。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在全省实施农村小康节能行动计划。努力做好化肥和农药的控制使用、秸秆综合利用以及畜禽粪便处理工作,支持开发适合农村节能减排的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秸秆还田、农村沼气、粪污处理利用等技术,全面构建并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域)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节能减排,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二、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一)种植业生态化力度有待提高
水稻、小麦、油菜是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以上。这三种作物施肥量普遍较高,并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粗放所导致的化肥投入总量高,利用率低的问题异常突出,肥料利用率仅为30%左右。而施肥总量的相对提高,使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污染河流,破坏水体生态。另外,种植业中产生的大量秸秆,因综合利用成本过高或水平低下,有70%以上的秸秆被农民焚烧。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
(二)养殖业粪便污染控制仍需加强
江苏省的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以养殖企业、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养殖比例达70%以上。但在规模养殖发展的同时,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已逐步成为影响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障碍。据测算,在我省畜禽粪便产生量中,猪粪约占总量的60%多,鸡、鸭、鹅等家禽粪便产生量占总量的30%。目前,我省畜禽粪便除部分用作沼气发酵原料外,其余大部分用作肥料,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较高,但利用的方式较为原始,基本上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施用,而且未经处理的粪污水中残留的药物、病菌等也容易对土壤、水体及养殖环境造成污染。
(三)监管和扶持力度不够
污染治理工作离不开长期有效监管和引导扶持。秸秆焚烧治理是个老大难问题,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偶发案例。尽管出台了“秸秆禁烧工作考核办法”,但从执行上来看,依然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同样,养殖场粪便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程度,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达不到排污标准的养殖场必须关停。调查发现,为了降低生产性成本,有些养殖场的治污设备设施只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利用率不高。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粪污污染居高不下的背后除了监管处罚力度不够外,还有政府与相关部门对防污、治污的扶持力度不够有关。政府不仅要抓治理,也要进行生产设施、设备改造与废弃物利用的政策性扶持,双管齐下,方能加快污染治理。
三、我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省农业仍以粮食、畜禽和水产品生产为主,因此,我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继续以农业节能减排为抓手,在化肥投入量的控减、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再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精准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排种植制度和节水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化肥是高能耗的产品,每吨尿素需耗1.2~1.5吨煤炭。应用科技创新,同步改进施肥技术和肥料运筹,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则每年至少可节约4万吨化学氮,相当于减少10万吨煤炭消耗。由于化肥投入总量不断提高,按照江苏省农作物生产的现状,在保证现有农作物产量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氮施用量可降低20%以上,还能大幅度减轻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农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鉴于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兽药和水资源浪费问题,应推动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二)引导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
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资源,如禽畜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等植物营养物,采用沼气发酵技术处理后,能产生高品质的清洁能源——沼气,以及优质的有机肥——沼渣沼液;农作物秸秆除还田外,也可以通过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发电等技术,将之转化成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1、秸秆资源化利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秸秆能源利用逐渐由传统的、低效不卫生的直接燃烧方式向优质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如果采取有效推进措施,可将全市秸秆还田面积发展到20万hm2,每公顷还田秸秆量提高到7500kg,则年可利用作物秸秆150万吨,相当于每年施用了0.9万吨纯氮、0.25万吨P2O5、2万吨K2O,仅纯氮一项就能减少约2.5万吨的煤炭消耗。秸秆还田还能提供较多稳定的腐殖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性,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耕性,增强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从江苏省农村实际情况看,秸秆还田仍是秸秆利用的最主要途径。此外,最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途径则是秸秆能源化,如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固化和秸秆发电。
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便是优质的沼气发酵原料,通过厌氧发酵,能将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和CO2,COD去除率达60%~90%,且可杀灭粪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提高养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可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如果扬州市的畜禽粪便都能通过沼气进行无害化发酵处理,可年产约8亿m3沼气,即相当于增加了约250万吨的煤炭资源(每立方米沼气的热值相当于23027.4kJ原煤313kg),同时还能提供相当数量的无公害优质肥料——沼液沼渣。建议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参照与借鉴各地生态养殖与粪污治理工程技术方案,并加以筛选和组合,制定严格的粪污治理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实现零排放。针对畜禽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源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特性,对不同的畜禽粪便采用不同的资源化处理方式。
(三)推广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环保新技术
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尝试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沼气—粮”和“秸秆—沼气—粮”等立体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稻鸭共作为特色的立体种养模式。要以粪便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发展生态型畜牧业。通过项目带动发展设施农业,培植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尤其要积极引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针对设施农业设备购置,应当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助政策,促进老旧设备更替和新设备推广。技术推广的力度仍需加强,积极运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我省各地相继建设的一些环保产业园和农业生态园是生态化农业建设和污染有效处置的有效实践,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思路的具体体现。环保产业园集中进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处置,是引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益尝试,农业生态园将涉农产业引入园区,促进生态化和产业链条化发展。
(四)围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生态化、产业化发展
我省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切实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特色区域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蔬菜、规模畜禽、花茶果、特色水产等产业,大力推进设施观光农业,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为带动,加快产业集聚。
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和辐射效应,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以推动现代农业朝着集约化生产、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发挥省、市、县(市、区)三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的杠杆作用,按照设施农(渔)业建设标准,推进高效设施农(渔)业建设,加速连片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改造,加快新型农业设施推广应用。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质升级,扩大龙头基地规模,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示范效应大、标准化生产好、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基地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水平。
用创新理念积极拓展农业园区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充分利用沿江、沿河、沿海、环湖生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利用我省地理自然特色,开发建设森林公园、生态农庄、农(渔)家乐等以田园风光为主,寓休闲、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通过举办现代农博会和各种特色农业节会,创新发展农业博览园经济,形成农业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五)强化宣传与监管力度
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仅靠政府的推动引导是不够的,需要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政府部门需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引导循环化的农牧业种养方式,积极提倡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开展诸如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主题宣传活动。另外,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还需要在执行层面加大力度。要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和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考核和监督,要把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2. 戴敬,周学金,郑伟 等,扬州市农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 第1期,53-57。
3. 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