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7-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九三学社扬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向上向好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现代农业紧紧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努力攻坚,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了骄人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力达到了近70%,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就畜牧业而言,目前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扬州有3位首席专家,14位岗位科学家和17位基地主任参与建设,人数综合排名居全省第2位。优秀的人才团队优势,也为我市,乃至全国创下了“扬大乳品”、“扬州鹅”和“高邮鸭”等一系列品牌成果。虽然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稳定性支持

虽然扬州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水平处江苏省中游水平,但是农业的科技投入总量,与其它市相比,仍然偏低。据了解,扬州市“十三五”期间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的总投入约14亿元,这与市财政支出相比,还不到5%。我市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一校两所”,即扬州大学、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为例,扬州市平均每年给与家禽所的科研项目投入还不到80万元。我市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以及投入缺乏稳定性支持,和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着扬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集成创新的重大成果较少

我市虽有“一校两所”较好的科技支撑条件,但农业高科技研究人才并不多,人才队伍建设与科研项目投入严重不匹配,协同创新驱动力还不够,集成创新的重大成果较少,特别是在智慧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区块链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甚少。

三是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十二五”以来,国家就一再要求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江苏省2018年8月份也出台了“科技30条”,强调科技创新机制要灵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和兼职创业等形式,激发创新活力,支撑产业升级发展,但仍存在政策落地实施难。扬州市也不例外,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仍然是以项目论文作为人才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导致许多科研人员“重学术论文轻产业需求”、“重成果鉴定轻成果转化”,可用于转化的有效成果供给不足和成果转化平台不畅通、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投入政策

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项目资金投入政策和渠道,从制度上要把推动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列为年度重大投资计划;要认真梳理我市农业行业目前存在的需求、不足和产业发展瓶颈,及时制定出项目立项方案;要依托“一校两所”的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优势,优先支持种业资源、品种创新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内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投入。

二、加强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进一步夯实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引进和培养一批能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主流、在关键领域独具慧眼和锐意开拓的高科技人才;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和产业联动的培训机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技术培训,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尽快为农业科技人才松绑

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鼓励“一校两所”科研人才自行创办或以技术入股兴办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职称申报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引导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基层或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生工程影响较大的种业资源、生猪复养及“非瘟”防疫和农业环保,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新技术成果研发;尽快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打通科研与生产脱节的“肠梗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生根;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园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打造稻鸭共作、稻虾共作和林下种养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和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