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麦浪滚滚无尽时 怀念绵绵无绝期——深切缅怀程顺和院士

发布时间:2024-04-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长歌当哭、如泣如诉,千里沃野、小麦青青,国士殂殒、创钜深痛。

几场如油的春雨过后,大江南北田里的小麦早已抽穗。2024年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南方麦王”、“九三楷模”程顺和院士却带着对这块土地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听到这则噩耗,扬州的九三学社社员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家回忆起与程院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了一条思念的长河……

“挨着试验田睡觉才踏实”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风吹麦浪,粮安天下。“能否在自己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通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力,提高粮食产量、质量,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 这是程顺和院士一直铭记的话,他也反复讲给学生听。此刻更是如洪钟响起、感天动地!

麦种的迭代更新看似顺利,但每个体现了优良特性的数字背后,凝结了程顺和院士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不懈奋斗。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程老师对下田极为看重,经常带着他们与工人一起进行试验田人工播种。大家一蹲就是好几天,有时蹲不住了,就跪在地上,直到两腿发麻、站起来都很费劲,可看到程老师还在坚持,大家顿觉有了力量。到了夏季成熟期选种,上百亩的试验田,需要连续半个多月从早到晚地站在麦田里,还要长时间凝视麦种进行观察对比,对眼力和心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程老师总是身先士卒,坚持带大家下田……

640 (6).jpg

试验田边,程顺和院士有间小平房,里面陈设十分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个煤油小炉。选种关键时期,小麦一天一个变化,他干脆就吃住在这间陋室里,以便能够随时观察到小麦的长势,因为他觉得只有挨着试验田睡觉才踏实。

培养人才莫过于言传身教。更令学生感到佩服的是,程老师57岁重新捡起早已遗忘的英语单词;59岁用略显笨拙的手指练习敲打电脑键盘;61岁刻苦钻研国内最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也曾有年轻学生不解地问他:“您的年纪都这么大了,好多研究至少要15年才有可能出成果,现在付出那么多是为了什么呢?”程老淡然一笑,语重心长地说:“年纪大了并不影响我做实验啊!陈道元先生近八十岁高龄时仍每天坚持拿尺下田,为后人打基础,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我们必须把这样的育种精神发扬光大。能否在我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为你们打好基础才是我的最终目的呀!”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214.jpg

程顺和院士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伴随着“扬麦”系列的成长,九三学社社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等一大批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小麦育种领军专家。“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有赖于程院士这么多年来给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他就是我们的导师和楷模。”高德荣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在程院士的研究基础上,按照我们的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各项研究和遗传改良工作,逐步实现优质高产、优质中强筋和优质弱筋抗病新种源的新突破,全面提升我国小麦优质化率,从而实现遗传育种发展的终极目标——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让中国的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

“多一点社会调查、参政议政,对我的工作更加有益”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250.jpg

程顺和院士是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的,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扬州市委会副主委。在任期间,即使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程院士也会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参加九三学社的各项履职活动,特别是对农业方面的调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组织策划送科技下乡,组建“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他总是格外热心,乐此不疲。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为了不辱使命,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提案,程院士给自己制定了四条准则:实事求是、围绕中心、以民为本、有操作性。于是,原本一心扑在科研上的农业专家也会有意识地向同事、亲戚甚至路人了解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积极关注党委政府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从而形成了一篇篇质量高,有操作性的提案。为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减免三分之一农业税的建议》的提案。不久之后,我国正式取消了农业税,他难掩内心的激动,对参政议政工作有了新的更大的动力。

程院士提交的提案无不体现了他几十年沉淀的专业智慧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视角。对于自己在九三学社和政协的工作,他说:“科研不是独立存在的,与社会有广泛的联系,多一点社会调查、参政议政,对我的工作更加有益。”

“我这沙发上坐过三位院士”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305.jpg

社市委会主委李建芳在规划建设扬州人才公园时就与程老结缘。李建芳主委介绍,扬州人才公园设有一条长达500米的院士“星光大道”,道路两边展示有“扬州院士”的肖像画和事迹介绍。第一次读到程老的事迹,她就被程老长达半个多世纪不畏艰难、奉献小麦育种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粮食安全的精神所感动。时至今日,走进人才公园,她都要在程老的展示牌前驻留,凝望他的肖像,默念他的介绍,感怀他的功绩。每每于此,都觉得深受触动、愈加振奋……

李建芳主委回忆,担任社市委主委后,她与程老的接触更多了,时常去程老家登门拜访,聆听老先生教诲。记得2023年5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在扬州调研时,专程登门慰问了程老,陪同看望的还有我社的两位院士:钱前、万建民。四位九三院士交流学术、畅谈人生,谈锋所至、纵横开阖,科学人文、信手拈来,那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科学家精神更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333.png

事实上,三位院士的到访也令程老格外欣喜。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时光里,他时常想起那晚的点点滴滴。每每此时,程老的眼睛总是更加明亮,思维也更加活跃,甚至连说话语气都变得调皮:“我这张沙发上曾坐过三位院士啊!”。

是啊,来访的三位院士都是九三学社社员,对程老而言,这不仅仅是自豪,更是多年从事遗传育种研究、与国内多位专业泰斗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组织调研结下的深厚情谊和难忘经历。院士们的造访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也给程老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慰藉。李建芳主委感叹道,“程老是我们的‘国宝级’科学家。从他身上看到了老一辈九三先贤誓为实现民族自立自强、追求科技报国的一腔热情依然鲜活,斗志依然昂扬,时刻激励着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向前!”

“我更喜欢你们叫我‘扬麦158’”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414.jpg

多年从事党派工作、与程老交往交流颇深的社市委会副主委刘文动容地回忆道,“程老担任副主委时,我还不到三十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程老喜欢用分享故事的方式来教育影响年轻社员,勉励大家坚韧执着、吃苦耐劳,学有专攻、报效祖国!时至今日,程老的谆谆教诲,我们都铭记于心!”

刘文副主委回忆,和程老聊天,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会让人感到拘谨。有一次,提及“南方麦王”的称号,程老连连摆手,笑了笑,说“我哪里是什么‘麦王’,我最多算个‘麦田守望者’。真要说起‘绰号’,好多同行曾经叫我‘扬麦158’,我觉得这个名字蛮有意思的,多少也算能够代表我。”

这位在麦田里奋斗了六十多年的种业功勋,给人留下儒雅谦逊、温和亲切的印象,既有学者的沉静稳重,又有农民的朴实无华,那双挑选过成千上万麦种的手很有温度。

社市委会副主委田志明回忆说,“记得二十年前,程老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而我是广陵区政协委员,我们刚好在一个基层组织。每次参加组织活动时,他总是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身边,乐呵呵地笑称我们为扬州九三的‘一老一少’,这样的大科学家给我感觉谦和,特别平易近人……”

“我挺好的,还能再干呢!”

微信图片_20240414175426.jpg

随着程老年龄的增大,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照顾,社市委会调集社内各方面的医疗资源,为他组建了医疗保健小组。医疗小组负责人、社市委会副主委、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闵凌峰回忆,“程老要定期或不定期入院治疗和监测,住院时间比较长,我每天见一次程老才放心。在我眼里,程老治学严谨,即便退休多年,还一直挂念着小麦育种事业,一直热爱着这片土地。”程老住院期间,不断有各界人士前来探望,好几次病床旁边围满了他的学生,他常拉着学生的手反复询问育种数据和赤霉病等情况,还乐呵呵地说:“不要担心,我挺好的,还能再干呢!”

天不遂人愿,宏业竟有时。心中纵有万般不舍,程顺和院士还是离开了我们。回望程顺和院士的一生,他深耕麦田六十载,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大江南北麦浪滚滚,丰收遍野。他心系“三农”,牢记“国之大者”,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奉献了毕生精力,展现了农业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和九三人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麦穗青青,在春风中翻起绿色波浪;麦叶细长,在春雨里挂满离别的哀伤。程顺和院士的逝去,带走了我们无尽的思念,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永远激励九三学社一代代社员不断前行!